{{ title }}
{{ errorMessage }}


{{ errorMessage }}





{{ registerSuccessMessage }}
  • 访问量:
  • 世界微笑日|诗的笑,画的笑:云的留痕 浪的柔波

    • 来源: 人民网
    • 2019-05-10 08:13:48

    摘要: 唐代诗人郭震在这首诗中描绘了渔家生活的苦乐与渔民豪爽乐观的性情,用平易朴素的语言表达出艰辛人生中的诗意美。第三句中的“灯前笑说”描写了主客之间无拘无束、愉快交谈的生活情象,从而引出了下文渔人笑说的内容:白天的时候在海上捕鱼虽然非常辛苦,但是晚上归来,有青天明月、大海涛声伴送到家

    【文艺星青年按】每年的5月8日是世界微笑日,也是唯一一个庆祝人类行为表情的节日。

    笑是最美的表情、也是无需翻译的语言。让这个世界灿烂的,除了阳光,还有笑容。

    在诗词中,总有那么一抹笑意让文人墨客才思泉涌。一起将嘴角上扬,来看看笑容所编织的奇妙吧。

     

    《国风·卫风·硕人》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中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可谓名句,美人在顾盼之间,一晃过了数千年,顾盼有神的明眸牵动了历代许多诗人的心,使人难以忘怀。

    中国古典文学家余冠英先生曾将这一章直译为现代汉语:“她的手指象茅草的嫩芽,皮肤象凝冻的脂膏,嫩白的颈子象蝤蛴一条,她的牙齿象瓠瓜的子儿,方正的前额弯弯的眉毛,轻巧的笑流动在嘴角,那眼儿黑白分明多么美好。”

     

    《登徒子好色赋》

    ……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

    《登徒子好色赋》是战国时期楚国文学家宋玉的辞赋作品。这几句被视为展示女性之美的经典之笔。

    东家那位小姐,论身材,若增加一分则太高,减掉一分则太短;论其肤色,若涂上脂粉则嫌太白,施加朱红又嫌太赤,真是生得恰到好处。她那眉毛有如翠鸟之羽毛,肌肤像白雪一般莹洁,腰身纤细如裹上素帛,牙齿整齐有如一连串贝壳,甜美地一笑,足可以使阳城和下蔡一带的人们为之迷惑和倾倒。

     

    《采莲曲》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白居易的这首七言绝句笔触细腻动人,其中所写的初恋少女的喜悦和娇羞情态生动传神,跃然纸上。

    诗歌仅以欲语而止、搔头落水两个动作细节的描写,就活灵活现刻画出一个娇羞可爱的少女形象。恋人相遇本应互诉衷肠,而此时此地,少女害羞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惟有低头含笑,甚至不小心将碧玉搔头落入水中,这些都是初恋少女在羞怯、微带紧张的状态上才会有的情态,被诗人细心地捕捉住并传神地再现出来。

    《山中问答》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李白在这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中,以问答形式抒发了自己隐居生活的自在天然的情趣。

    第二句中的“笑”不仅表现出诗人喜悦而矜持的神态,造成了轻松愉快的气氛;而且这“笑而不答”,还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悬念,以诱发读者思索的兴味。“心自闲”三个字,既是山居心境的写照,更表明这“何意栖碧山”的问题,对于诗人来说,既不觉得新鲜,也不感到困惑,只不过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宿渔家》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唐代诗人郭震在这首诗中描绘了渔家生活的苦乐与渔民豪爽乐观的性情,用平易朴素的语言表达出艰辛人生中的诗意美。

    第三句中的“灯前笑说”描写了主客之间无拘无束、愉快交谈的生活情象,从而引出了下文渔人笑说的内容:白天的时候在海上捕鱼虽然非常辛苦,但是晚上归来,有青天明月、大海涛声伴送到家,非常开心惬意。诗的最后两句写得极自然、优美、有意境,令读者和诗人一起欣然神往。

    《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是苏轼创作于北宋时期的一首词。该词刻画了歌女柔奴的姿容和才艺,并着重歌颂了她的美好情操和高洁人品。

    “微笑”二字,写出了柔奴在归来后的欢欣中透露出的度过艰难岁月的自豪感。“笑时犹带岭梅香”,表现出浓郁的诗情,既写出了她北归时经过大庾岭这一沟通岭南岭北咽喉要道的情况,又以斗霜傲雪的岭梅喻人,赞美她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

    《南歌子·凤髻金泥带》

    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走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

    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等闲妨了绣功夫,笑问鸳鸯两字怎生书?

    欧阳修的这首词以雅俗相间的语言、富有动态性和形象性描写,凸现出一个活泼可爱的新婚少妇形象,以及她与爱侣之间的一往情深。

    结尾三句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新娘子的娇憨及夫妻情笃的情景。笑问“鸳鸯”两字,流露出新娘与郎君永远相爱、情同鸳鸯的美好愿望。

     

    《笑》

    笑的是她的眼睛,口唇,

    和唇边浑圆的漩涡。

    艳丽如同露珠,

    朵朵的笑向

    贝齿的闪光里躲。

    那是笑——神的笑,美的笑:

    水的映影,风的轻歌。

     

    笑的是她惺松的鬈发,

    散乱的挨着她耳朵。

    轻软如同花影,

    痒痒的甜蜜

    涌进了你的心窝。

    那是笑——诗的笑,画的笑:

    云的留痕,浪的柔波。

    此诗是林徽因早期的作品之一。通过美好的想象、灵活的修辞以及对称的结构,写出了一个少女高雅纯洁的笑。

    当代作家、翻译家陈玉刚评价道,林徽因用多彩的笔触从各角度刻画了美女笑的神态,形象鲜明,色彩浓艳,表现了理想化的美。这首诗也是新月诗派格律诗的优秀作品之一,格式工整,韵律和谐,有流动感,富有浪漫主义情调和唯美精神的意境。

     

    正在写作的林徽因

    《深笑》

    是谁笑得那样甜,那样深,

    那样圆转?一串一串明珠,

    大小闪着光亮,迸出天真!

    清泉底浮动,泛流到水面上,

    灿烂,

    分散!

     

    是谁笑得好花儿开了一朵?

    那样轻盈,不惊起谁。

    细香无意中,随着风过,

    拂在短墙,丝丝在斜阳前,

    挂着,

    留恋。

     

    是谁笑成这百层塔高耸,

    让不知名鸟雀来盘旋?是谁?

    笑成这万千个风铃的转动,

    从每一层琉璃的檐边,

    摇上,

    云天?

    1936年1月5日,在《大公报·文艺副刊》上,林徽因发表了这篇《深笑》。林徽因用女性独有的柔情、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心思,抒写《深笑》这首小诗,彰显现代诗歌的无尽魅力。

    此时距离徐志摩逝世已有四年,诗歌反复询问“是谁……”,其实是明知故问。全诗如泣如歌,美丽中不乏沧桑,清新中不乏缠绵,明快中不乏哀思。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

    • 标签